第九十五章 大周冗官_四合院我竟然穿越成阎解成
17书吧 > 四合院我竟然穿越成阎解成 > 第九十五章 大周冗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九十五章 大周冗官

  “悼宗,叫出来也算是顺口。”

  双方各退一步的情况下,皇帝还是选择给自己爹,争取了一个美谥,庙号就采用了悼宗,这个勉强还算可以的做罢。

  宪文肃武宣孝皇帝,说实话,这个谥号对赵宗全来说,在当代就是笑话。

  在皇位上也坐了两年出头,赵宗全的事迹跟这六个字字,不能一点关系没有,只能说是毫不相关。

  给自己爹把后世给操持完,新帝终于可以忙活起了正事。

  “盛卿,大周朝的冗官如果解决为好”

  盛长柏也有了和新帝单聊的机会。

  “冗官是大周朝立朝几十年留下来积弊,改革起来千万急不得。陛下你要有一些耐心,就算用几年的时间,改变大周冗官的制度,那也值得。整顿好吏治,等到政通人和,也就可以着手全面改变大周积弱的局面。”

  既然要从根上,改变大周的积弱情况,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令,清查盐铁茶酒,各个地方税款,涝一波短期利益,就可以解决的事情。

  第一步,还是要纯化大周朝的官员队伍。

  不把队伍给纯化,不管是什么好的政令也都推行不下去。

  就和去年清查的盐税一样,不整顿吏治,清查一次,好不上几年,也就会恢复原样,无非得利者,换了一些。

  现在大周冗官多,也就有优中选优,精挑细选的基础。

  二万多名官员,这个数量,相对于大周大几千万的户籍人口,感觉下来好像不算特别庞大。

  但是考虑到大周还是处于封建社会时期,皇权不下乡,全国只有四百个州,每个州几个县城不等,平常下来也就是三四个县。

  一个县城,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,不会超过五个,一般也就两三个。

  加上州府一级,路一级,中央一级的官员,明显用不了这么多人。

  就算给予各种满编,朝廷有个大几千号人,就足够运转。

  “处处都是冗官,应该从何下手”新帝继续问道。

  “想要减少冗员,无非就是少进多出。大周要改变这种局面,无疑是双管齐下最为适宜。首先的话,大周朝的官制,到了改革的时候,需要裁撤掉多余的衙门,改变任官制度,使官员各安其位,各司其职,减少内耗,空耗。”

  官员已经超编了几倍,也就造成了大周朝官员多个不同级别、多个人共同管理同一职能机构。

  就像大周朝的礼官,就有礼部,太常礼院,太常寺。

  就算想把皇家宗庙的礼仪和一般的礼仪,有一些区分。

  两个衙门也就足够,三个衙门职权不清,都是负责的礼仪祭祀之事,明显的就是有一些多余。

  同一份事情,几个衙门都有职权管理。

  安排下来一件事,有好处就抢,没有好处的就躲。

  出现相互推脱,拖拖拉拉的情况,影响行政效率,是可以预期的事情。

  “盛卿,这些多出来的官员,又该如何处置”新帝继续问道,也不是新帝没有自己的思考。

  现在明显是带着一些考问的意思。

  “这就需要审官院,吏部考功司,需要真正的开始发挥作用,能者上,庸者下,该罢免的罢免,该去职的去职,该调离的调离。”

  还是要给官员们的KpI,制定的更细化一点。

  这部分对于的人,能罢免、能去职一部分,也是能省不少钱。

  大周善待文臣,只是因为庸碌,直接给人罢官,可能有一些难,但是免去了差遣,只给发一份职官钱,也可以减去很多的朝堂开销。

  也可以按其特长,各尽其能,把这些官员,安排到一些写书,教书,编书的闲置上去。

  虽然汴梁的读书人,多的已经快装不下。

  但各个偏僻的州县,其实还挺缺读书人的。

  让这些人去偏僻的地方,实行教化,对地方明显也是一件好事。

  “这是可以清除一些冗员,但是又该怎么样少入”

  “减少荫补,尤其是高级官员的荫补人数,要减去大半,子孙近亲,自然可以荫补,但是长随,门客这些,应该去除荫补之列,而且荫补名额不得转赠。”

  盛长柏这也算是违背了自己的士大夫阶级立场,但是荫补制度,也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。

  保证国家的存续,同样是在维护士大夫的利益。

  只能保留住士大夫的核心根本利益,子孙的荫补问题肯定不能削。

  这是世家大族,代代可以官宦不绝的基本保证。

  削去了子孙荫补,整个文官群体都要炸毛,不只是盛长柏的肩膀承受不住这个抵制,就是皇帝同样承认不住。

  大周朝的冗官问题有历史因数,当初太祖平天下的时候,采取的大多都是收编的政策。

  乱世之时,各个地方政权,被大周收编了之后,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,这些地方官员,保留下了大半。

  没有位置,就创造位置安置这些人。

  但是现在大周,已经许久没有开疆拓土,收编造成的冗员,可以不去考虑。

  另一个大周朝官员来源,是因为开始全面的推行科举,之前是两年一次,现在是三年一次,每一次都是几百号人不等的人踏入仕途。

  科举是人才成才率,最高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。

  现在的三年一届,已经算是科学和合适,这方面也不能改。

  最后一部分的官员,来自于荫补。

  大周对臣子的善待,体现在方方面面。

  大周朝荫补的范围之广,数量之多,在各朝各代之中,都独占鳌头。

  大周也是第一个对荫补进行了数量化的规定的王朝。

  也就是说,荫补的数量直接和官员的职位有关。

  高级官员,比如说参知政事,也就是副相,不仅仅可以荫及自己的子孙,亲戚,甚至是自己家的长随,门客,也在荫补范围之内。

  总而言之,每一个当官的朝廷都分配了名额。

  高级官员退休了,也有荫补的名额,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。

  而在特殊的时期,皇帝登基、皇子诞生这些重要的日子,大周也会对官员进行额外的荫补,分发额外的名额。

  虽然这些荫补的官员,都因为没有正经的科举出身,大多前途有限。

  但是大周朝冗员最严重的,恰恰也是基层官员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b17.cc。17书吧手机版:https://m.sb17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